“年底了,很多公司都刷量,会有些忙。”这些潜规则存在由来已久,包括创业者和投资人在内的行业人士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只是相对于已经暴露很久的刷下载、刷激活而言,刷日活这个潜规则暴露在公众面前。
在这潜规则之后,隐藏着怎样的问题?
谁在推动刷日活?
盗刷广告量是为了创收,那么刷日活又是为了什么?
对此,一位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工程师,该人士表示,其实APP刷量不是什么小秘密,有些创业者可能需要给投资人一个好看的数据或是规定了一定数量的留存,就会导致刷日活现象的存在。
“其实这些投资人也知道这个问题,甚至有投资人会暗示在程序里加入相关代码。”一位不愿署名的创业者如此向网易科技描述,“他们默许甚至鼓励的原因,就是希望能有好的数据出来给下一轮投资人看,他们才好退出。”
这与以往被曝出的刷下载、刷激活现象存在原因有些类似,而相对于刷下载、刷激活而言,刷日活对于创业者而言似乎更为便利。
“APP刷日活不需要找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自己就可以做。比如在后台设置一个触发机制,每12个小时启动一次,或者单独跑一个进程,模拟人在使用,发送给第三方数据平台。”某应用产品经理这样向网易科技表示。
劣币驱逐良币的刷量产业链
刷日活、刷下载、刷激活组成了刷量产业链。
据了解,刷量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尤其是一些要“出海”的应用。“很多出海应用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在GooglePlay的下载量。所以会在前期投入不少钱,引流到应用商店下载。有一个推广联盟就是专门这件事儿的。”一位应用商店人士表示。
来自友盟的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目前Android和iOS两大平台中,Android刷量现象比较普遍。
这是因为Android是开放平台,允许开放的权限比较多,很多刷量的企业就是将这些权限稍加利用了而已。另外,由于是开放平台,上架第三方应用商店标准比较低,只是检测有没有病毒,是否有恶意程序,这样的作弊方式很难检测到。
所谓的刷量公司都是个人或者小团体,有些甚至是二道贩子,因此报价浮动比较大,统计数量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有网友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当大学毕业打算创业的时候,其萌生了开发某APP的想法,结果被一家类似的公司注意到并直接照搬;当他还在苦苦邀请大家注册使用的时候,该公司已经使用各种手段刷分发、刷激活了;结果,其在寻找投资人的时候,被质疑同样的APP为何别人家的用户数和月活更多,从而错失融资良机,最后被迫关闭。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刷量现象的存在:即使有些开发者不想刷量,但为了生存下来,到最后也不得不选择非正常手段来增加用户规模。“有经验的创业者都会去想办法刷数据。”某产品经理直言。
记者手记:
在APP刷量的调研过程中,所有人的回答出奇一致:这是行业的潜规则。